(僅供學習參考,切勿通篇使用)
團隊建設人事處2019年工作總結(jié)和2020年工作計劃
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,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第一個*奮斗目標的關鍵之年。一年來…………現(xiàn)就2019年工作情況和2020年工作計劃報告如下:
一、2019年工作情況
(一)扎實有序推進機構(gòu)改革落實落地
今年以來,團隊建設人事處將機構(gòu)改革作為頭等大事和嚴肅的z治任務,堅持高站位、早謀劃、多協(xié)調(diào),爭取機構(gòu)、爭取編制、爭取領導理解和支持。認真研究制訂“三定”方案,完善…………
(二)精心組織開展“*、*”教育
今年9月份以來,團隊建設人事處和局團隊建設辦、教育辦公室按照“守初心、擔使命,找差距、抓落實”的總要求和 “理論學習有收獲、思想z治受洗禮、干事創(chuàng)業(yè)敢擔當、為民服務解難題、清正廉潔作表率”的總目標,精心組織開展“*、*”教育。堅持把學習教育、調(diào)查研究、檢視問題、整改落實貫穿教育全過程。組織集中學習…………
(三)加強思想z治建設,建立長效制度機制
一是以**思想和生態(tài)文明思想為引領,組織學習貫徹團隊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、三中、四中全會精神,認真落實省、市委和省廳團隊組決策部署,按照新時代團隊的建設總要求,堅持推進“兩學一做”學習教育常態(tài)化制度化,通過一系列學習教育,切實增強團隊員干部職工綜合素質(zhì)…………
…………
(七)強化團隊建設引領,助力脫貧攻堅
助力局機關團隊委與幫扶的XX縣X村建立聯(lián)合團隊委,按照市局團隊組的部署,將貧困村作為美麗鄉(xiāng)村進行幫扶建設,在20xx年xx月省級美麗鄉(xiāng)村考核驗收中,我局幫扶…………
(八)深入開展文明創(chuàng)建、雙擁共建、工會等工作。
一是結(jié)合文明城市、文明單位創(chuàng)建活動,全方位打造自然資源品牌活,并通過“4?22地球日”、“6?25土地日”等節(jié)日開展公益騎行和公益健走等宣傳活動,組織全體團隊員干部和志愿者走向社會、走進社區(qū),積極開展義務獻血、義務植樹、關愛老人等志愿服務活動。2019年,我局被評為第xx屆市文明單位。二是…………
二、2020年工作計劃
一是持之以恒抓好團隊的建設工作。貫徹新時代團隊的建設總要求,進一步規(guī)范團隊內(nèi)z治生活,嚴明z治紀律和z治規(guī)矩,發(fā)展積極健康的團隊內(nèi)z治文化,全面凈化團隊內(nèi)…………
二是切實做好干部人事工作。做好局團隊組參謀助手,貫徹落實團隊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,堅持團隊管干部原則,堅持新時代團隊的組織路線,落實好干部標準,樹立…………
…………
五是堅決打贏扶貧攻堅戰(zhàn)。全面落實脫貧攻堅責任制,扎實推進精準扶貧、精準脫貧,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(zhàn),根據(jù)…………
六是持續(xù)做好雙擁共建工作。緊密圍繞創(chuàng)建雙擁模范城的總體部署,堅持更加注重軍民融合式發(fā)展的戰(zhàn)略要求,推動國防建設和經(jīng)濟建設…………
(全文共4742字,3633字未顯示,注冊會員,暢享下載)
企業(yè)合規(guī)師項目咨詢手冊
【30組】工作總結(jié)和述職報告寫作金句、小標題(編號:25012104)
2024年個人述職述責述廉報告(編號:25012102)
辦公室系統(tǒng)新春賀詞(春節(jié)致辭獻詞,編號:25012103)
2024年村干部一崗雙責工作匯報(總結(jié)報告)
高校d總支部書記2024年抓基層x建工作述職報告(大學學院)
衛(wèi)健委d委2024年度民z生活會點評講話(局主要)
國有企業(yè)d委書記2024年抓基層x建工作述職報告(公司)
縣紀w監(jiān)委2025年機關x建工作要點(計劃思路d)
2025年全縣宣傳思想工作暨ys形態(tài)聯(lián)席會議講話識意
【先進個人事跡10篇】疫情防控先進個人事跡材料(10篇)(編號:2401)
“中國之治”心得體會、研討發(fā)言(3篇)
點贊“中國之治”演講稿(5篇)(編號:21604)
疫情防控工作先進個人事跡材料(5篇)(編號:2201)
抗擊疫情先進人物事跡材料(15篇)(編號:2701)(疫情防控)
學校開學(復學)疫情防控工作方案(2篇)(編號:21603)
疫情防控先進個人事跡材料(30篇)(編號:21701)
疫情防控工作先進單位事跡材料(5篇)(編號:2204)
【先進單位事跡7篇】防控疫情先進單位事跡(7篇)(機關單位、鄉(xiāng)鎮(zhèn)街道、醫(yī)院、協(xié)會、一線等)(編號:2402)
【思想?yún)R報6篇】疫情防控期間入x積極分子、預備x員思想?yún)R報(6篇)(編號:21703)